食物的慰藉与哀愁
发布于: 2014/01/18  9:15 pm

我似乎天生不是口腹之欲强烈的人,对吃不大讲究,从小对吃的要求很朴素,至今也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对大鱼大肉没有兴趣。平时也没有女孩子常有的好吃零食和甜食的习惯,从来不备零食,为发泄情绪暴饮暴食从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心情不好我便是茶饭不思、滴水不进。
因 为食欲不强,我弗洛伊德附身地解剖自己,看来我之所以没有太多世俗欲念,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多大兴趣,是缺乏生命的原始动力。食色性也,不管中国老祖宗,还 是精神分析鼻祖,都在说一个道理:食欲(和性欲)是生命的原始动力。我这样食欲寡淡的人看来没有太多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是蓬勃顽强的生命体。我观察过,但 凡生活中活色生香或现世安稳的人,对吃都多少是有讲究有追求的人。
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生命热情,这一两年,我逐渐培养自己对厨房和食物的兴趣。效果还不赖,每天下班炒一两个菜,能驱散一天的积郁,饭后刷碗洗澡,再窝到床上看看书上上网,觉得生活也不太糟。有时候,朋友来吃饭,在寒暄和烟火中,觉得生活还不错。
最 大的革命是变得爱看有关美食的文章和影像。以前看内容各异的专栏,只要言之有物,总能看得津津有味,唯独美食专栏,颇为不解和不屑:一口吃的写得跟性爱似 的,至于吗!《舌尖上的中国》对我影响颇深,食物承载的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生活态度、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开始能理解食物对于特定人的意义,就 如我理解对我没有太多意义的那些城市对于生活其中的市民的具体意义,开始理解酸辣粉对于巴蜀、云吞面对于南粤、肉夹馍对于陕北的意义,即使我并不爱吃。
看 一个面食起源的纪录片,讲到面食传入日本是由于僧侣的修行,镜头里僧侣吃面的清规戒律和繁缛仪式,宗教般的美感将我这样一个不爱面食的人感动到落泪。开始 喜欢写美食的作家,喜欢那些在文字里用食物表达情感的人。某次深夜,在微博上看到一条微博:“夜里在淮海路买两个包子一边吃一边走,童年牵着妈妈的手拿着 粮票去买包子吃的光阴仿佛就在眼前。从来一条路能走得这么快,一下子从幼年走到了而立之年。”那位总是在晒吃晒喝的博主触动了我,慰藉了她的包子也慰藉了 未眠的我。
去超市扛了一大箱厦门泡面回来。在统一和康师傅包围市场的今天,能买到20年前吃惯的泡面是莫大的慰藉。在没有统一和康师傅的年 代,厦门泡面畅销闽南各地和福州部分地区。小时候谁家生了男丁,要挨家挨户地发三包泡面和两个红鸡蛋,发的就是“厦门泡面”。本地媒体曾做过一个十大最爱 泡面的票选,厦门泡面榜上有名。实际上我已经很多年不曾见过,去年才偶然在新华都看到,如获至宝,扛了一箱回家。令人高兴的是,在通货高度膨胀的今天,它 的售价还和多年前一样。经媒体披露得知,老板已经有其他谋生的产业,如今厦门泡面市场份额很小,挣不了钱,很多渠道也不再销售,但老父坚持,“因为他觉得 要对那些吃惯了的人负责。”后来厦门泡面卖给了统一,要求保持原有的包装和配方,保持平价。回到家试了一包,包装和配方依旧,价格呢,已经微调。当然为了 这份熟悉味道的慰藉,付出更高的价格也是值得的。
食物给予的不全是慰藉,在岁月更迭中,有时候它也是一种哀愁。高中学校食堂的扁食皮薄馅 多、葱油清香,下晚自习后拿饭盒去打一份来当宵夜是很多学生的最爱,我偶尔为之。离开高中这么多年,只要看见卖扁食的小吃店都要进去尝尝,却从来不是那个 味道。昨天在外面吃了一份扁食,吃完走在乌云密布的街上,台风将至的城市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凄厉,我怅然若失满怀哀愁,觉得自己此生再也吃不到那种味 道的扁食了。从前家里常吃的一种米粉,我自己做饭这两年买遍了市场可见的米粉,却从来不是那种筋道。大学时爱吃食堂的一种砂锅粉,毕业后再没有吃过同样味 道的砂锅粉。
我以为自己是个食欲寡淡的人,儿时养成的习惯,极少为一口吃的心心念念,有就吃,没有就罢。原来即便寡淡如我,也会心心念念;但再心心念念,有一些味道,失去了就失去了,如一些日子,过去了就过去了。